节日文化摘抄10篇
节日文化摘抄篇1
传统节日体系建设,是中华民族文化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需要。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,如何使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与衔接,需要在如下三方面努力。
1、确认中秋节作为秋季大节的社会地位,将中秋节定为秋季长假期。
中秋,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节俗丰富,贴近人民生活的本性,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,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大节,是创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,它通过周期复现的形式,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。同时中秋还是东亚多数国家共享的节日,中秋节日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。因此,将中秋作为秋季大节,并给社会假日,让人民有时间、有闲暇来品尝秋天丰收的成果,这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、经济活动的开展,都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。
2、传承中秋传统节日习俗,丰富传统节俗活动,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节俗内涵。
由于多种社会原因,传统的中秋节俗在传承中出现断裂,因此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修复或重建节日传统,复兴传统节日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节俗。同时对不合时宜的旧俗予以放弃或置换更新,并根据社会民众的需要,增添新的习俗内容。在城市,可开展社区赏月茶会,给社区民群创造交流的机会和气氛,以融洽社区邻里关系。可举办中秋赏月游园活动与大型灯会、诗会,露天歌舞晚会等,以丰富中秋活动内容,增强节俗的娱乐性,趣味性。在农村,可沿袭传统的丰收庆祝方式(广东佛山称为秋色赛会),表达民众欢庆丰收的喜悦。
3、将中秋节作为调整家庭关系、社会关系的活动日,鼓励人们团聚庆贺,以此缓解春节人口集中流动的社会压力。
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,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,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。中秋是亲人团聚的节日,亲人的团聚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意识,家庭意识往往与义务、责任感有着密切联系。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,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传统节俗的优势,顺应民众的诉求,实现社会人事的和谐,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,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中秋亲人的返乡团聚,对于当今城乡人口大流动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,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春节假期人口集中流动的交通运输压力,及其他社会服务压力。对于农民工的工资也可以通过中秋节的传统结账日的形式,使它不至于拖到秋后,在年前造成集中的资金压力与社会安全压力,化解社会矛盾。
总之,中秋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服务与调节功能,这种功能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长假不能替代的。因为它在中国民众生活中流传了近千年,跟中国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。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传统节日中所传递的精神传统,将它视作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,以建构更加适合民族性格、更贴近民众心理的民族新文化。同时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积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节日新传统,以实现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协调,达到社会均衡发展的理性状态。
节日文化摘抄篇2
读了《中国传统节日故事》这本书,我对中国的节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。我还知道了元旦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。我不仅仅是知道了它们的来历,还知道了人们在这些节日中常有的习俗,如: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。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,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,屈原眼看着祖国被攻占却无能为力,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用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。后来,楚国百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,把饭团丢进江中,让鱼虾不食屈原尸体。
我读了这一篇文章后,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,但我并没有觉得他可怜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死的不值,为什么呢?因为他看见国家被攻,却不去救助,也不想办法,最终只有含恨而去。与此同时,我还想起了一个人,他被吴国人捉去作奴隶,他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,才被放回越国。可他并没有放弃报复之心,表面上服从吴王,但暗中训练精兵,他晚上睡觉不用被,只用柴草,还在墙上挂了一只苦胆,为的就是不忘耻辱。终于有一天,时机成熟,灭亡吴国。他,就是越王勾践!
与屈原不同的是,勾践从不忘国家的耻辱,总是想着振兴国家,为国家报仇!而屈原没有!
我想我们青少年也是这样,要勿忘国耻,振兴中华!我们是祖国的花朵,我们理应要为国家做出贡献!让祖国永远繁荣、昌盛!
节日文化摘抄篇3
谈到中秋节,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天边那一轮明月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中秋节又称月夕、八月节、拜月节或团圆节等。它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古人常借此寄托思念故乡、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。自古就有祭月、赏月、拜月,吃月饼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习俗。
然而,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渐渐为人们所遗忘。甚至在不少年轻人看来,中秋节的意义似乎只剩下各大超市、各大电商用来促销的月饼,以及那难得的几天假期。对传统节日的“淡化”,让节日中蕴含的诗意与情怀日渐式微,这不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应有之举。时代在变,传统节日的精髓不能变。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内涵,让传统中秋在新时代绽放更大的魅力。
绽放传统中秋的诗意之美。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,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。诗词中传递的情感,往往含蓄而优雅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,最富有诗意的,非中秋节莫属。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墨客寄思念于明月:从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到王建的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从白居易的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”,到苏轼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......其中蕴含的诗意文化和人文情怀,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、历久弥新。因此,在中秋节不妨多品读这些经典,回归传统文化,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,抵达内心的诗与远方。
唤起传统中秋的团圆文化。每个传统节日,都有着对应的“文化标签”。如果说元宵节对应着看花灯、吃汤圆,端午节对应着赛龙舟、包粽子,那么中秋节对应的则是“圆”。具体来说即是天边圆圆明月和盘中圆圆月饼。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,圆的图样十分契合国人对团圆、完满的审美认知。对中秋的感知与感念,也离不开这份“团圆文化”。也正是基于此,人们对遥远故乡的思念、对亲人团聚的渴望、对祖国统一的期盼,在中秋这一天达到了热潮。这种团圆文化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中,成为沉淀在国人意识里的生命情调和生命境界,构成了极大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追寻传统中秋的家国情怀。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,家国情怀的相承,中秋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亲情、故乡情,更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。它以家庭为主体,寓意阖家团圆;以共享为福祉,寓意民为邦本;以和谐为基调,寓意国运昌盛。无论身处天南或是海北,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过中秋节,节日所寄寓的家国情怀都应是一样的分量。几年前,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欢迎招待会,与侨胞话中秋、诉乡情时,“月是故乡明,人是家乡亲。”这正是他挚热同胞情怀、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。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,是任何“洋节日”都无法比拟的。在全球化、价值多元化的今天,这些寄寓着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更应该传承下去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愿中秋节所积淀的深厚文化、蕴含着的迷人魅力,穿越时间与空间,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绽放。愿中秋天上明月圆、月下人团圆、中国梦更圆!
节日文化摘抄篇4
打开《中国节日故事》这本书,我的心情无比激动,因为这本书,带给我又一门丰富多彩的知识,让我更近一步了解我们民族的节日。
中国文化的这本书,让我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历经漫长的历史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节日,每一个国家,每一个民族都有一种精神,一种气派,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。一个伟大的民族,它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上,经济上,更深深的体现在文化上。这种具有特质的民族文化气象和丰富多彩的节日,更鲜亮的显示民族的血脉。民族的根基。民族的标志。民族的身份和民族自身的精神家园。
由中国人的地方,就有中国民族的文化,就有中国民族的风俗,就有以春节为代表的各族文化知识,就像清明节,即有他祭祖先扫祖坟。生别死离的悲伤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,成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以一份值得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,他维系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记忆,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。道德素养,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,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。
节日文化摘抄篇5
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,是家人团聚的一天。
中秋节当天下着蒙蒙细雨,不过街道上还是热闹无比。傍晚,我们全家人一起吃着团圆饭,一幅和谐的画面。我家的楼顶是赏月的地方。一轮圆圆的月亮似一个大圆盘嵌在深蓝的空中,这一幕是多么美丽,不得不引起人们遐想。爸爸说起了中秋传说——嫦娥奔月。
相传,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,晒得庄稼枯死,民不聊生,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,力大无穷,他同情受苦的百姓,登上昆仑山顶,运足神力,拉开神弓,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,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,为民造福,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后羿除传艺狩猎外,终日和妻子在一起,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,心术不正的也混进来。一天,后羿开昆仑山访友求道,巧遇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。据说,服下这药能升天成仙。后羿舍不得妻子,就把药给妻子收藏,不料被小人看到,想偷吃成仙。他趁后羿出去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,嫦娥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服下药,飞到月亮上成为仙人……
我们一直谈到深夜才回屋休息。中秋这天,我特别高兴,因为能全家人相聚在一起,吃着月饼赏月谈月,不仅快乐,而且增长了知识。
节日文化摘抄篇6
“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。月饼与时令瓜果是中秋节令食品,是秋收的果实,也是民间享受节日亲情的又一重要物象。每逢中秋,人们以家庭团聚的形式,分享这些象征劳动成果的美食。
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送月饼习俗流行,人们在相互馈送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,融洽了亲友、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。当代社会,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馈送月饼的节俗,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,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“月饼节”。旧时月饼多为百姓自家手工制作,后来在城市出现了专业作坊,月饼的制作专业化。商家巧妙地利用节日的卖点,生产各式各样的月饼,推销给千万家庭。
月饼的商业化给人们的节日生活提供了便利,商家与媒体联手的宣传也在相当程度上营造了现代中秋节日的气氛,对于传统节日来说,这种周期性的宣传活动是有益的。但是,节日的商业化过程不应该牺牲节日本身具有的多重文化内涵,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应该协调。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它能凝聚民族、国家、社会的人心,它不能用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衡量。我们应该将月饼放在中秋节俗文化环境中,让它充当精神的载体,而不是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,尽管品尝月饼的美味也同样是重要的节俗活动。中秋之夜,人们无论是在相守一处还是远隔千里,都可以在同一时节、同一月光的沐浴下,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,品尝新收获的瓜果,分享亲情与友情。
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,人们对物质享受的需要,已经不在最紧要考虑的位置,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。其实这也是我们传统中一向具有的,只是近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。而现在,节日中的真情与意义正在民众生活中回归。
节日文化摘抄篇7
中秋节晚上,我们在爷爷家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,爸爸开车带我们去普照寺看月亮。那里有茂密的松树,空气很新鲜,环境很幽静。我们顺着山路往上走了一段,月亮显得朦朦胧胧的,黄色的月光照着大地,使我们感到非常温暖。再往前走,我们发现了一片空地,这里十分空旷,仰望天空毫无障碍,是看月亮的好地方。
月光洒满了大地。月光静静地泻在数的叶子上,留下参差斑驳的树影。我呆呆地瞧着月亮,现在月亮变得非常清楚,真像一个大月饼。
我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,美丽动人的嫦娥,活泼可爱的玉兔。你瞧,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。
回到家,我们又开了一个妈妈唱了一首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我朗诵了一首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,爸爸读了一首元朝张养浩的《折桂令·中秋》,其中一句“一轮飞镜谁磨?照彻乾坤,印透山河。”和我们看到的景色真是一模一样,所以这次表演爸爸得了特等奖。除此之外,爷爷打了一趟拳,奶奶唱了一首歌,叔叔也唱了一首歌,最后,我和弟弟给大家跳了一支自编的舞蹈,名叫《赏月》。
这次中秋节我不仅吃到了香甜的月饼、外出赏月,还学到了不少知识。据说今年这么圆、这么大的月亮只有再过八年才能看到,这真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!
节日文化摘抄篇8
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的确,中秋节的前一天,奶奶就打来了电话,让我们去过中秋节。
我们一到奶奶家,就已经可以吃晚饭了,奶奶可热情啦,桌上的饭菜丰盛极了,有一只只大红色的龙虾,一块块烤熟的猪肉,还有绿油油的青菜、黄灿灿的玉米饼、白切鸡肉、红烧鲫鱼……这些都是我平时最爱吃的小菜。可是今天我无心品尝这些美味佳肴,因为我急着要去赏月。
好不容易等到天黑,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袋月饼就像兔子一样窜到了门外。可是月亮被前面的房子遮住了,我急的上窜下跳,连忙叫来了我的助手----爸爸来帮忙。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,终于看到了月亮,月亮又圆又亮,好像还在走路呢!它把银光洒下大地,把黑夜照得如同白天一样明亮。定睛一看,月亮上好像真有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呢!
我们拿出月饼准备对月品尝,这时妈妈提议:我们来说带月的诗句,说出了才可以吃月饼。我们都同意了。我先说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妈妈说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、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。接下来该爸爸说了,可是他说了“海上生明月”,下面就说不下去了,就胡乱地说了句“十五月亮十六圆”,惹得我们哈哈大笑。
中秋节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。
节日文化摘抄篇9
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,名叫《中国节日故事》,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这本书。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节日的由来。如: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的年节,便是为了祭拜灶神张单的;农历五月五的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的……每一个国家和名族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水时节庆,这些节庆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。
所以,我们往往可以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节日中,看出他们的文化特色。例如:美国以基督为主,圣诞节便是他们的重大节日之一;我国自古以佛教、道教为主,特别地,还有天后诞。
中国的节日几乎都包含了敬拜祖先、孝道或是仁爱的美德,这也是咱们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。你想知道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?你想知道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是怎么来的吗?那就去读读《中国节日故事》吧!
我爱《中国节日故事》,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——中国!
节日文化摘抄篇10
团圆庆贺是中秋节俗的主旨。天上圆月,人间团圆,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,团圆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一种人伦境界。春节、元宵等节日都有不少节物表达着团圆的意象。中秋在岁时节日中尤重团圆,古代就称它为“团圆节”。
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,是一种生活中的理想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这一理想,但中国人都怀有这样一种心情,这种心情就通过节日习俗来表达。圆润的中秋明月,就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,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。古代中国有不少征夫、商贾、官员、文人因为职责或生计,远离故土,中秋夜的圆月唤起人们对团圆的向往,对亲人的思念,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。
当代社会,中国的人口处于大流动大迁移的状态,成千上万人离开熟悉的故乡前往陌生的异地,人们对故乡的依恋,可以从前几年流行的一首《常回家看看》的歌曲中体味。因此说中秋节团圆习俗,以及利用这一节俗表达一种思念的情绪,缓释游子的乡愁,这在当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活服务价值。在中秋的手机短信微信中,说得最多的就是团圆,有情人的私语:“玉兔,嫦娥,桂树;美白,漂亮,芳馥。明月,清风,十五;相思,团圆,遥祝”;有对亲人的祝福:“一年中秋又来到,远在他乡的我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——祝家中的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”;由家事想到国事,“月圆家圆人圆团团圆圆,国和家和人和和气满堂。华夏九州同祝福,中秋两岸盼团圆。”当然更多的人能够面对面地享受到团圆的快乐,他们利用中秋节日弥补平时因工作对家人在情感上的欠缺,欢笑团圆:“月儿圆,人团圆,举杯仰天遥祝:月圆人圆花好,事顺业顺家兴。”
推荐访问:摘抄 节日 文化 关于传统节日的摘抄 节日的摘抄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摘抄 节日段落摘抄 节日文化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文章 关于节日的美文摘抄 关于节日的句子摘抄 传统文化节的稿子 传统节日的文章摘抄